Search
首页 > 新闻中心 > 深度报道
诏安西山渔光互补项目:向海追光 与渔共舞
来源:大唐福建新能源事业部
作者:李洪涛
日期:2025-05-08

在闽南海岸线与湛蓝海域的交界处,福建诏安县西山农场的千亩虾池上,一幅“渔光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徐徐铺展。深蓝色的光伏板阵列如波浪般起伏延展,与粼粼波光相映生辉,这里正是大唐福建新能源事业部诏安西山44MW和100MW渔光互补光伏项目。

4月16日,诏安西山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实现全容量并网,成为福建省2020年以来首个并网且全容量投运的柔性支架渔光互补示范项目。

项目施工创新路

渔塘环境地质松软,土壤承载能力极低,桩基施工难以定点,同时,海边强风腐蚀性等因素,时刻威胁着光伏设备的耐久性和安全性。为解决这些问题,项目团队制定系统学习计划,查资料、跑现场,采取自学与集中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断为自己“充电加油”。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情况,项目团进行大胆假设,多方论证,科学模拟,用“数据”保障安全。

针对地质问题,项目团队在详细勘察后,适当调整桩长、桩径,并且选用高防腐性能设备,优化光伏支架设计,增加抗风能力。“尽管露出海面的管桩看起来一样高,但其实每一根管桩的长度都不一样,以18米的管桩为例,鱼塘下的隐藏深度为12至13米,才能确保管桩能够承受住50年一遇的天文大潮和12级台风带来的冲击,并且越靠近外海,管桩的长度越长,最长可达到24米,粗细也由每根400毫米增加到每根500毫米……”无数个夜晚,他们反复论证、激辩,唇枪舌剑,最终管桩安装难题迎刃而解。

在项目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难点问题被一一攻克,在渔塘光伏项目建设上成功蹚出了一条“新路”。

精益管理增效益

面对光伏组件市场价格波动,新能源事业部建立项目成本控制小组,积极谋划降低项目成本,提高项目收益。项目成本控制组紧盯光伏组件价格趋势变化,根据项目进度,及时调整采购计划,按照分批锁定原则,有效降低了采购成本,使得光伏组件比开工批复的组件价格节约40.35%。

优化柔性支架设计,实现“渔光互补”双效益。为实现渔光互补项目土地双重利用,该事业部精心组织,多次邀请行业专家评审、论证,重点对柔性支架和固定桩基进行全面对比分析,施工过程中多次进行平面布局调整、支架基础形式优化、电缆路径优化,最大限度减少渔塘桩基数量,减轻对养殖户养殖、捕捞等影响;同时加强方位角、间距控制,避免光伏组件遮挡,千方百计提高发电量。

严把质量验收,打造精品工程。项目严格执行现场验收制度,实行“举牌制”,验收时三方人员到现场验收,合格后在现场验收牌上填写相关信息、签字确认并拍照记录。推行“首件制”,在土建、安装等施工前,明确产品工艺质量标准,对首件产品,按照精品标准组织整改、验收,形成样板,确保工程整体质量达到精品标准。

党建引领聚合力

“党建工作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在这场与时间竞速比赛中,党员先锋必须挺膺担当、冲锋在前”。该事业部党委书记张小勇在百日攻坚动员会上说道。

送出工程作为项目投产的关键命脉,该事业部党委与线路施工单位福建新源集团党委开展党建协作共建活动,为项目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双方党委书记亲自挂帅指挥、紧密协作,及时协调解决影响工程进度难题堵点,联合成立党员突击队和攻关组,走村入户破解征租地等难题;多次组织多方进行线路调研,共同优化施工组织方案,集中优势力量,紧盯重难点工序,做好各工序合理衔接,齐心协力抓进度、保安全、控质量,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动能”,刷新了福建省送出线路建设的历史最快纪录。

面对光伏项目征地协调难度大、工程地质条件差、工期紧迫等急事难事和突发问题,该事业部党员干部抢时间,盯工序,挂图作战,白天跑现场抓安全盯质量,晚上议难题、推进度、学专业。他们发扬“钉钉子”精神,用执着的韧劲和咬牙的坚守,解决难点堵点,啃下了项目施工遇到的一个又一个“硬骨头”,仅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升压站工程、集电线路、光伏区首批组件施工等关键节点目标,在保证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的同时跑出了“大唐速度”。

诏安西山渔光互补光伏项目投产后,年发电量达2.45亿千瓦时,可满足10万户家庭年用电需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0万吨。“渔塘上的每一块光伏板,都是我们对‘双碳’承诺的答卷。”站在光伏矩阵前,项目经理曹拥军望向远处——虾农正在板下收网,一尾尾对虾在光影交错间跃动。这趟“向海追光”的旅程,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

上一篇:
下一篇: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5-08 08: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