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特辑 | 丝路青春合伙人 共筑能源合作之路
来源:
作者:
日期:2025-05-04

图片

五月的风沿着丝绸之路的足迹,

吹向海投青年奋斗的现场。

从缅甸水电站的检修现场到印尼火电厂的技术攻坚,

再到柬埔寨变电站的红外测温……

海投青年用专注、坚韧与智慧,

编织着跨国能源合作的经纬。

这个五四,

让我们一同见证他们在丝路上的成长足迹与协作故事。


成长印象:双向奔赴的青春赛道

1热控战场的“解题人”:安东·希达亚特

这位物理工程专业的印尼青年,以十年EPCC经验为基石,在设备自动化、技术攻坚与跨文化协作中彰显担当,勾勒出“双向成长”的青春注脚。

2022年加入卡尔登发电公司后,他带领团队实现设备自动化投入率100%;打破对供应商的依赖,通过自主校准TSI传感器,节省30%检修成本;通过灰处理系统材质升级、蒸汽管路结构改造等“微创新”,彻底消除设备隐患;2024年,主导FCB功能改造,助力企业斩获六项行业殊荣,相关成果登上印尼电力国际会议讲台,成为中印尼技术合作的标杆案例。

在跨文化协作中,他既是技术“解题人”—— 与工程师激辩逻辑方案、翻译中文教材;也是团队“孵化器”—— 通过月度内训系统培养技术骨干队伍。这些实践印证着:“一带一路”不仅是设施联通之路,更是技术共生、人才互鉴的青春赛道。

2师徒传承中的“破茧者”:瑞安

2024年入职米拉务公司的瑞安,在经验丰富的法里兹指导下,从汽机缺陷处理的“新手”蜕变为独立作业的业务骨干。

“从法里兹那里,我学到了水泵填料更换、设备组装等专业技能,能够独立进行日常缺陷处理,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瑞安说。

米拉务公司以“师徒协议”为抓手,推动百余对中印尼员工结成互助对子,促进青年员工成长成才,构建起技能传承与跨文化融合的双向通道。  

3七年扎根的“驻守者”:陈沛璇

从初出校门到柬埔寨东投公司,从适应异国环境到成长为业务中坚,陈沛璇以七年青春见证着个人与企业、中国标准与属地化实践的深度融合。

在驻外征程中,她跨越文化差异、顶住疫情压力,深度参与企业自主运维、本土化战略及“三能”机制改革,展现新时代青年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担当与成长。

4跨文化协作的“桥梁”:曼杰拉

从翻译到副主任工程师,八年时光里,东投柬网公司的曼杰拉不仅精进了中柬双语,更在技术协调与跨文化协作中蜕变。

工作初期,面对复杂技术术语的翻译工作,他主动学习电力知识、参与变电站实操,逐步掌握运维流程。随着能力提升,他转型为中柬技术协调桥梁,以包容视角促进双方高效协作,保障现场生产安全。如今,他既独立承担技术协调任务,又开展本地员工中文及技术培训。

这段成长经历让他领悟:真正的专业不仅在于技术本领,更在于跨文化理解力与责任意识的有机融合。

5青春“追光者”:内缪散

在缅甸太平江水电站的机械班组里,缅籍青年员工内缪散的成长,映照着中缅合作新能源项目的蓬勃生机。

一年前,这个青涩的小伙子接触的是最基础的光伏组件安装工作,烈日下反复校准支架角度的经历,成为他迈向新能源领域的第一步。如今,他已能熟练执行光伏阵列的日常巡检以及螺栓紧固等光伏组件维护工作,确保光伏项目高效运转。

从建设期的“追光者”到运营期的“护光人”,内缪散的职业成长轨迹恰与企业新能源发展进程交相辉映。

青年跨国合作:技术为媒 共护光明


1印尼米拉务公司:凝汽器水位攻防战

汽机专工张友全与印尼值班员杰里米组成“监护-操作”黄金搭档。他们精准关闭补水手动门,实时汇报开度与水位变化,以默契配合避免凝汽器水位过高风险,为机组安全筑牢防线。  

2东投柬网公司:红外测温中的“数据对话”

在磅清扬变电站,中方青年罗怀楹与柬籍青年、任华分工协作:罗怀楹解析数据,任华操作测温枪扫描刀头热点。面对异常数据,双方实时调整发射率与检测角度,用技术对话确保电网“体温”精准可控。

3缅甸太平江水电站:主变进线柜的思维碰撞

中缅青年围聚2号主变进线柜前,就检修技术要点与思路展开热烈讨论。不同国籍、相同目标,智慧火花在检修方案中悄然迸发。

当缅甸的江水驱动涡轮

印尼的煤炭点亮东南亚灯火

每一度电流中

都跃动着海投青年

智慧碰撞的火花

他们以技术为媒

在共建共享的丝路上

书写Z世代的能源合作新篇

上一篇: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5-07 18:03:15